所以他只是平静的道:“没有什么是不是时候的,本王做事从来都只根据需要而行。
今次邀请诸位来此商讨历法之事也同样不是出于心血来潮,而是因为需要。”
他说着微微一顿,然后又道:“如今大乾,乃至诸夏各国的历法本质上还是大夏时期修订的历法,之后各国王朝更替的时候虽然也都会半步新历,但大多流于形式,或者就是换个名字。
或者就是胡乱改一下拉倒。
另外如今历法主要的核心还是太阴历,虽然也掺杂了一些干支历,但误差太大。
比如今年的立春和惊蛰都明显和天候变化误差较大,这样的误差对吾等来说无关紧要,但是对于农时来说,就非常成问题了。
尤其是我大乾如今要改革农业,要有过去的刀耕火种过度到相对精细化的耕种模式,就更加不合时宜了。
另外还有一点,我大乾如今已经掌握了相对成熟的纸张制造技术,以及刊印技术。
具备了真正将历法刊印天下,走进百姓之家的能力。
既然如此,自然要趁此机会淘汰过去的历法,刊印出相对更加精确的历法。
不然此次刊印不是白白浪费吗?”
一众大儒听到李逸这话,一下子都睁开了眼睛,瞬间就明白了李逸这番话的意义。
虽然过去来说,从历法诞生之初,就有指导农时的作用。
但这种作用是非常薛定谔的。
不只是历法的问题,还在于历法普及的问题。
对于大多数百姓来说,他们根本接触不到历法,刊发成本太高,不要说百姓了,就算是一般的是一般的豪强之家也不一定能珍藏一部历书。
只有顶级的世族之家才有可能。
所以在过去的时代,每当农耕时节都要有专门的劝农官去乡野告诉百姓,应该耕种了。
如今大乾也要派出许多宣教员,一方面是为了传播新技术,一方面也是为了指导农时。
但是这样的效率太低了。
而且一旦这些劝农官懈怠,或者朝政动荡,那么就只能依靠老农自身的经验判断了。
而李逸现在要做的,属于真正要把历法,甚至等于说要把时间交给农民手里了。
这样一来,以后所有农民理论上都可以把自己的经验和历法结合起来,这对农业无疑是有着极大意义的。
同时对历法本身也是划时代的。
意识到这些,他们再看李逸的神色就变了。
连玉明和刘晟也是一皱眉。
前者随即开口道:“逸王殿下,请恕玉明直言,历法之事乃是我钦天监的权责范围。”
刘晟神色一动,随即立刻明白了玉明的意思,立刻附和道:“不错,逸王殿下若是需要刊发新历,打可交给我阴阳道就好了,没有人比我阴阳道更懂历法了。”
“这可不一定。”
刘晟话音未落,却立刻有人开口了,不是别人,正是杨旋。
“我儒门之中精通天文历法者也不再少数,而且逸王殿下要的历法应该是我大乾的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