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这一个地方之后,一个官员忍不住地说道。
“虽然我们都是读过圣贤之书的,但是在这方面的造诣确实不是很高!”
“而且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我们根本就没有这么多的书籍,抄一本书的代价实在是有些太大了,更何况是山高路远的,也没有办法带到这一个地方来!”
李临渊也知道非常的困难,只可惜短时间之内想要大批量的印刷,暂时在这西南地区是不可能了。
最后他将目光看向了一旁的沐英。
“不如沐英将军给陛下写信,让陛下掉一大批孔孟之学的书籍,来自西南地区,除此之外,翰林院当中德高望重的大儒,可是非常多的,这些人做学问,对于孔孟之学理学思想理解的,可是非常的透彻!”
“一直待在翰林院里面实在没有多大的意思,也体现不出来他们的价值,不如将他们带到这西南地区,教化百姓,未来竟然会有教化之功!”
录音听完之后点了点头。
“请李先生放心,既然李先生都这么说了,这件事情我一定绊住,只不过父皇那边还得需要父皇做主才行!”
而那些文官听到之后顿时不淡定了,那些理学大家可基本上都是他们儒家顶梁柱。
把他们带到这西南地区说是帮忙,实际上和流放没有多大的区别了,当初他们听到这一个消息的时候,心里都是一阵的复杂。
关键这些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会强一点,否则的话,就不知道会有多少人心态崩了。
很快,李临渊和沐英两个人的联名书信就来到了朱元璋的手中。
李临渊在上面写了在西南推行理学思想的重要性。
而且还列举了宋朝和大理之间的关系,这么做更能够让他们信服。
朱元璋听完之后顿时眼前一亮,虽然自己对于这些理学的思想不是特别喜欢,但是不得不说,在思想改造方面,这些学说的作用可是非常的大的,能够让天下的百姓这么多,读书人都推崇的肯定有这么一些作用。
关键是自己看翰林院里面的几个儒家之人实在是有些不顺眼,这些家伙一个个闲着没事,就喜欢喷自己。
感觉和自己作对就是他们最需要做的事情,这让他心中非常地不爽。
想到这一个地方之后,他立刻下了圣旨到翰林院,让翰林院挑选出一部分德高望重的大儒。
而且还必须是那种学问做得最好的。
要是能够做得好,他必然会重重有赏。
听到这一个消息,翰林院中的人顿时沸腾了。
因为现在工学院的势头越来越大,他们翰林院被重视的程度已经远远地比不上曾经。
可是朱元璋的这一道圣旨,让他们重新地又看到了希望,莫非是说朱元璋又再一次地重视了他们,翰林院再一次重视了他们这些圣人之道。
要是这样的话,对于他们来说可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这也就意味着未来他们在这大明的地位还会像是和往常一样。
想到这一个地方的时候翰林院当中许多德高望重的儒家之人都开始在一起进行比拼。
谁也不知道这究竟有什么样的奖赏,但是如果能够得到一个很好的名次,肯定就入了皇帝的眼中,前途定然不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