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科举考试可是非常的困难的,再加上如今的科举考试,基本上都是八股文体。
考的内容非常地固定,甚至一些世家大族,他们所学的东西,甚至是家中所教的东西和外面完全不一样,这也就导致了那些世家大族的子弟考中进士的可能性更加高一些。
这个叶生也算是有才之人,只可惜他的才华虽然在民间被承认,但是经过不了科举考试,依然不能走进庙堂之上,那些官老爷的眼中。
许多的读书人看到之后,心里也有着同感。
他们都自认为有才华,甚至满腹经纶,只可惜他们的才华根本就没有办法施展出来。
一些人为了生计,不得不卖自己的文章为生。
而对于那些世家大族的子弟,即便是没有什么文采,也可以高价从别人的手中买一些文章来成就自己的名声。
他们对于这样的情况深恶痛绝而又无可奈何。
最近整个大明关于科举考试的话本实在是太多了。
之前出了一个孔乙己,又出了一个范进,现在又多了一个叶生,这让许多的书生都是一脸的郁闷。
他们就是因为不甘心,所以才一直都待在应天府,就是希望能够把自己的名声打出来,也希望能够得到一些名家大人的指点,说不定就能够评上七星云,只不过每个人的心里都非常的清楚,想要做到这些事情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这时一个读书人看着这报纸上面关于聊斋的故事不由得大哭起来。
然而让所有人意外的是对于这样的情况并没有一个人嘲笑他。
反而是对他都是无尽的可怜。
这个人在自己的家乡里面也算是一个有才华之人,只可惜自己是个寒门。
所以根本就没有足够的钱财去拜访那些座师,也没有足够的关系让他攀附。
这就导致了,考了无数次他都没有考上,但是心里又是不甘心,一直都待在这应天府当中,已经有许多年。
看到这上面的内容,他顿时想到科举考试如此的困难,再加上里面有着这么多的黑幕。
要想自己考上的话,估计不知道要过多长的时间。
说不定得下辈子才能够考取功名,一些人并没有多少的能力,反而是凭靠自己的家世甚至是其他的办法,做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
真正有才华的人,庸庸碌碌,无名无姓。
而在那庙堂之上高高在上的人却根本就没有多少的本事,想到这一个地方,他们心中都是一阵的凄凉。
如果是论到才学,或者是论到文章,他们心里都是不服的,可惜就是因为他们祖上的关系,或者是祖上有功。
这是自古以来都不变的道理,尽管他们非常地愤怒,但是却根本就没有办法改变这些事情,只能无力地奋斗着。
甚至一些人已经思考科举考试究竟是不是他们要走的路。
很显然,这一条路并不适合所有的人,甚至有一些人将目标瞄上了工学院,毕竟工学院号称是不看出身,得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