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这话有几分是真,但是能够说出这样的一番话,自然证明李临渊心有大明,如今北方的蒙元确实不太平,北方的边镇依然经常会遭受战火。
不过李临渊能够这么想,那再好不。
不过徐达很快就想到了,这肯定是李临渊的托词。
倒也无妨,儿孙自有儿孙福,反正现在按照徐妙锦的年龄,距离出阁还得有几年,大不了让他们多接触接触,到时候再看这件事。
“你小子能心怀天下,倒也不错,这件事情不急,反正你们的年龄还小,等个两年也无妨!”
“妙锦可是我的心头肉,我还想把它多留几年呢!”
李临渊听到之后,心中一阵无语。
果然这徐达不是这么好对付的。
按照刚才那话好像是不能过去了,但是也好像是没有。
不过总算是有些年的时间,他自信在这两三年的时间里必然能够有一番成就。
等到李临渊离开之后,徐达立刻将李临渊所说的话全部都写成了厚厚的奏折,命令副将八百里加急,火速递往京城。
朱元璋此时正在为浙江的事情忧心忡忡。
浙江的事情影响极大,这里是赋税,种地如果不尽早解决的话,恐怕之后他们大明的粮饷都很难解决。
这时听到了徐达的八百里加急文书赶到,这让他心里非常的疑惑,不知徐达这一次给自己报告什么事情?不过很显然,这绝对不是一件小事。
自己已经赐给徐达专断之权,一些小的事情,他完全可以自己做主决定,到时给自己汇报一声就行。
但是这件事情却用八百里加急文书送过来,很显然这件事情绝对不简单。
朱元璋拆开徐达的奏折,上面写了李临渊的一些建议,甚至是对李临渊赞不绝口。
这让朱元璋心中非常的疑惑,好像这李临渊从来没有真正地处理过政务,一个御史言官,难道真的有这么大的本事不成?对于徐达这个老兄弟,朱元璋可是非常了解。
他这老兄弟的眼光可是飘得很,就连当年他的得意儿子燕王朱棣,人家都差一点没看上。
当他打开作者之后,看到上面李临渊提出来的那些建议不由得大吃一惊。
如果真的像李临渊所说的那样,那岂不是说所有培养出来的军队都是心向大明心向百姓。
这对整个大明来说绝对是一件好事情。
如今最让朱元璋纠结的就是朝堂上的一众勋贵。
这些家伙手握兵权,但是一个个贪赃枉法,自己也不能杀得太狠,否则的话朝堂上将会有谁来领兵?老一辈儿的将领徐达,李文忠,冯国胜等年龄都已经大了。
而年轻一代的常茂,李景隆,徐辉祖等还没有彻底地成长起来。
估计用不了多少年大明就会陷入青黄不接的时候。
而李临渊的这一个起义如果真的成了那么天底下的士兵向着的都是百姓。
谁敢和天下百姓作对,那岂不是就是和这些军队作对。
这样的话,即便是朝堂上的那些官员想要贪赃枉法,也没有这一个胆子。
想到这一个地方,他不由得哈哈大笑。
“好啊!本来以为这李临渊不过是个毛头小子,没想到竟然还有一些歪的邪的,不过这件事情如果真的做到了,对于他们大明而言绝对是一件好事!”
于是他立刻将这本奏折批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