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会却再次起身,表示支持曹羲的意见。
规矩是人定的,以前没有两个字的谥号,不代表以后就没有。就像人的名字,前汉有很多双名的,后来王莽定了规矩,才变成单名,延续至今。
难道王莽说的就对?
就谥号而言,虽为周公所制,但秦始皇曾一度禁止了谥法,前汉才恢复。如今三百多年过去了,有所调整也是应该的。
具体到王凌,王凌身为大魏太尉,难道不比偏安蜀地的蜀国丞相尊贵?
谥号相同怎么了。诸葛亮久战无功,劳民伤财,还不如王凌的功绩显赫呢。
不得不说,钟会这张嘴是真能说,卫瓘等人虽然表示反对,却无法辩倒钟会。
无奈之下,曹芳只能暂时搁置此事,稍后再议,以免浪费时间。
会议结束,曹芳将钟会留了下来。
钟会今天的表现有些反常,必有用意。至于这个用意究竟是什么,不宜公开询问,只能私下里说。
面对曹芳,钟会说出了他的真实用意。
一是王凌本人实在当不起忠字,武字更合适。
但王昶等人肯定不同意。单独一个字,也容易让人联想到武字的负面含义,导致王氏兄弟心怀不满,将来留下隐患。
忠武并用,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猜疑。
二是天子推崇诸葛亮不合时宜。
诸葛亮毕竟是敌方大将。司马懿推崇诸葛亮可以,陛下你不行。
陛下学习诸葛亮的用兵方法、施政经验,都可以,但不能做得太明显。
王凌好大喜功,因人成事,这是公认的事实。
诸葛亮虽然擅长用兵,但他最后也是劳而无功。
定谥王凌为忠武,也就意味着这两人差不多,都不完美。
你只是欣赏他,就像欣赏王凌一样,取其长,弃其短,并没有特别推崇,甚至甘为弟子的意思。
一举两得。
听了钟会的解释,曹芳这才明白这谥法背后的弯弯绕,也明白了钟会的良苦用心。
不得不说,在去除后世对诸葛亮的滤镜后,钟会的观点其实很公允。
一是诸葛亮的功劳其实有限,名过于实,北伐的政治意义大于军事意义。
二是作为天子,他不宜太推崇诸葛亮,涨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尤其是即将展开对蜀汉的政治攻势之时。
为了避免被钟会忽悠,曹芳稍后又分别咨询了张华、虞松,甚至还问了一下傅嘏。
他们三人的意见也类似。
傅嘏说,曹羲的提议就是他建议的,用意和钟会一样,就是想消除一些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只是这样的观点不能公开说,大家心里明白就行。
曹芳放了心,随即宣布定王凌的谥号为忠武。
紧接着,他又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
拜王昶为太尉,赶去祁县,代表朝廷吊唁王凌。
消息一出,众臣哗然,议论纷纷。
知道曹芳真实用意的人寥寥无几,但他们都闭口不言,坐视不明真相的人争论得面红耳赤,口吐白沫。
对太原人而言,意见大概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天子器重太原人。先是为王凌定谥,既忠且武,相当认可王凌。又不计前嫌,让王昶接任王凌为太尉,充分体现了对太原人的信任依旧,并没有因为之前的波折心生嫌隙。
一类是王昶用乡党的鲜血来为赎罪,不仅对不起他谦逊好道的名声,更对不起晋阳王氏的家风,是厚颜无耻的伪君子、真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