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太后建议曹芳带上张云英。
甄瑜已经死了,后位不能久悬,否则有想法的人会更多。尤其是那些山东大族,他们会想方设法的将女儿送进宫,再一步步的捧上皇后之位。
与其如此,不如先确立人选,绝了他们的念想。
张云英虽然书读得少些,但生性质朴耿直,又出身忠臣之后,对朝廷,对天子都是忠心耿耿。立她为皇后,对稳定关中人心有利,也能让永宁宫的郭太后安心。
曹芳觉得有理。
张云英没什么心眼,就算生了皇子,将来与甄瑜生的儿子争皇位的可能性也不大。
就算她想争,背后的势力能提供的支持也有限,至少不如山东大族那么强势。
再者,虞太后主动提名她,也是结了一份善缘,张云英不能不给三分薄面。
“就依母后。”曹芳又道:“这次出征,我想带上虞松。”
“好吧。”虞太后欣然接受。“他正年轻,的确应该跟着陛下亲历沙场,知道功名不易。总待在洛阳,与一群书生饮酒作赋、装疯卖傻,人会废掉的。”
曹芳忍不住笑了。
虞太后本是世家子,她能有这样务实的看法,实属不易。
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虽然她也有自己的私心,但大方向上,她对他的支持不遗余力。
——
天子亲征太原的诏书公布,洛阳城一下子热闹起来。
有人暗自庆幸,有人扼腕叹息。
有人摩拳擦掌,有人跷足观望。
就在曹芳离开洛阳之前,他又下了一道诏书,一道让所有人都所料不及的诏书。
转豫州刺史程晓为并州刺史,转廷尉贾充为豫州刺史。
贾充已经是九卿之一的廷尉,官职比刺史高,突然外调,自然引起了很多人的猜疑。
有人说,贾充本非君子,天子用他为廷尉卿,就是想对付司马懿兄弟、卢毓罢了。如今兔死狗烹,再正常不过。
又有人说,贾充由廷尉卿外放为豫州刺史,看似贬谪,实则重用,是为他将来晋位三公做准备。
朝廷制度,凡为三公者,必须有地方施政的经历。
贾充之前只有担任涿郡典农的经历,肯定是不够的。他担任廷尉是一时从权,本非正途。如果一直在这个位置上,想再进一步并不容易。可是到州郡转一圈,情况就不同了。
豫州刺史,可是仅次于司隶校尉的州层长官。
如果考虑到贾充的父亲贾逵生前就曾担任豫州刺史,这个任务就更有深意了。
简直是捧他上位啊。
不管外界的猜测如此,贾充本人倒是很平静,收到诏书后就入宫拜见,与天子详谈了半天后,出了宫,交待了公事,随即打起行囊,赶往豫州。
天子需要程晓尽快到任,贾充越早完成交接,程晓越早起程。
就在贾充离开洛阳的时候,钟会派人给钟毓写了一封信。
贾充担任豫州刺史,这是朝廷要彻查豫州屯田的征兆。你要想全身而退,就不要再犹豫了。贾充为人歹毒,一旦抓住机会,绝不会轻易罢休。
最后,钟会提了一个要求:我要独立门户,分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