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而加快了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程,普法战争使德国最后完成政治上的统一,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和独立的经济体系;德国从法国攫取了五十亿法郎的军事赔款和拥有丰富铁矿的阿尔萨斯、洛林,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巨额资金和丰富的矿产资源;特别是对外战争的胜利,使容克地主、资产阶级更加醉心于对外侵略扩张,大批军事订货,民众也受战争鼓舞,从而刺激了重工业的发展,这使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呈现跳跃式发展。
德国欧洲霸权地位上升,普法战争中,德国战胜法国,一跃成为欧洲举足轻重的强国,这就改变了自克里米亚战争以来的欧洲格局,使德国在欧洲的霸权地位上升,成为强大的“中欧帝国”。在欧洲除了比较有实力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和俄罗斯沙皇帝国两个比较可以跟德意志第二帝国抗衡,还有就是在遥远的东方的大清帝国可以跟德意志第二帝国所对峙。
使德国的外交政策发生新的变化,普法战争后,一方面,德国的强大使德国进一步加快了对外扩张的步伐“我们也要求日光下的地盘”,另一方面,在欧洲,德国虽打败了法国,却不能以武力将其消灭,德国以后便以推行孤立法国,防止欧洲大国与法国结盟作为它的外交政策。
而且对于当时的世界政局来讲也是对于德法两过来说都没有什么好处,只不过是威廉一世得到的多了一些,法兰西国得到了少的一些。普法战争打破了相对平稳的欧洲均势关系,德意志帝国崛起,法国衰落,改变了殖民主义力量对比,从而加剧了列强之间的矛盾,促使殖民主义国家重新调整相互之间的关系。德国力图以一个联合起来的欧洲,孤立法国,包围不稳定的法兰西共和国,它协调了与俄国和奥匈帝国的矛盾,三国正式形成“三皇同盟”,实现了孤立和削弱法国的目的。随着对殖民地的争夺加剧,三国之间的关系逐渐恶化,柏林会议后,“三皇同盟”瓦解。德又与奥意形成三国同盟,与此同时,法与英俄也逐渐接近,形成三国协约。从而在欧洲形成两大军事集团,两大军事集团疯狂的扩军备战,进一步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而这一次战争的意义则在于法兰克福和约的条款十分苛刻,从而使法德两国之间的矛盾愈加深化,并最终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爆发的一个原因。普法战争的经验表明,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对于建立庞大的军队并使其预先做好周密的战争准备具有重大意义,总参谋部在准备和实施作战方面作用极大,编制动员计划和铁路运输计划以及在军事上使用电报都具有特殊的意义,德军依靠上述措施才得以先于对方完成动员和战略展开,从而掌握了战略主动权。军队指挥亦有变化。毛奇不是靠下达集中统一的命令指挥各集团军,而是给各集团军司令官下达个别训令,各集团军司令官则依据训令和本区具体情况机断行事。军队可在宽大正面作战,并可实施包围敌军两翼的机动。大量军队在宽大正面上协同作战的做法越来越清晰地表现出现代战役的特点。普法战争期间,新式作战兵器和较完善的武器装备(德军的火炮和法军的沙斯波式击针枪)对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步兵战斗队形继续得到完善,散兵线队形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火力的加强大大增强了军队防御的稳定性,给敌方突破防线增加了困难,并提高了战术机动的作用。普法战争后,许多国家都实行普遍征兵制。
普法战争打破了旧的欧洲格局,新的格局有待重新组合。这一过程既反映了欧洲大国实力变化而引起的战略地位战略目标的变化,也反映了大国之间外交上的激烈冲突和秘密交易。围绕德、法、俄三角关系的演变形成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其中的“弱者”法国经过努力摆脱其战略孤立地位,外交上在当时亦颇有创新特色,引起广泛的关注,仍然值得进行认真的探讨和思考。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欧洲的第一个具有社会主义体现的国家,它的名字叫做—巴黎公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