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还真是一条捷径啊!
王韶起身,鞠躬,谢恩。随后又被赵顼用几句圣眷“按”回到绣墩上。
赵顼:“今日召卿前来,只因有几件事,朕觉尚存未尽之处,还望卿从容奏对。”
王韶:“陛下垂问,臣必据实以陈,不敢有隐。”
赵顼:“善。那便,先由代表大会一事说起吧!”
王韶:“臣谨奏......”
沈括:这事我知道,那会议记录每一篇我都看过。就是,言辞过于粗鄙,不堪入目。不过事儿倒是都说清楚了。而且,倘若由他人诵读,自己闭幕聆听,却有身临其境之感,宛若菜市。
王韶:“当时是,群贤齐聚秦州。臣估量,已有一战之力。只是各方自有所求,臣才浅德薄,实难统合。遂遣犬子厚问计于王大卫,便有了这代表大会之策。
以犬子所度,此策非王大卫灵机一动之谋,乃是川越国固有之法。
臣思量再三,更觉此策甚妙。一者,可立统合之基。二者,有招降纳叛之便,利于速战。三者,可防前逐一虎、复生一狼之乱。
于是臣也添了几条,终成此事。”
沈括:哦!原来问的是前因哪!这我还是头一次听说。果然,有道理。就是,子纯兄说他也添了几条,添的啥啊?官家要不你再问问?
赵顼:“王卿言之有理。只是,朕尚有疑虑。”
王韶:“臣恭聆圣问。”
赵顼:“王卿与众贤东归,倘若西夏乘虚而入,如何是好?”
王韶:“臣不才,临行之际留下了些许谋划。
忠勇志愿之士卸甲归田,只留精锐者八千,由二将统领。此二将,乃河北王昇、陕西王舜臣,曾于秦凤军中效力,皆万人敌。只是年轻、位卑、经验匮乏。八千之众,实已超过其能。
然河湟地势险要,据险而守,苦撑一月不难。
有此一月光景,河湟足以聚兵数万。届时,陛下选贤任能,急赴河湟,可轻松退敌。若天机眷顾,尽歼其师,亦非虚谈。”
沈括:我好像听明白了,又好像没明白。
赵顼:“哦?这,莫非是王卿的请君入瓮之谋?”
王韶:“臣不敢妄言。虽有此念,然,实不可行。”
赵顼:“为何?”
王韶:“坐镇西凉者,乃名将嵬名浪遇。他当可识破臣之谋算。故而,臣以为,他必然不会用兵。”
赵顼:“王卿,何不再谋一策?”
王韶:“臣自入湟州以来,便再未听过半点河西的消息。不敢臆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