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赵顼遇上王安石,那就谁都别想消停了,黄河也一样。
熙宁二年八月,大宋朝廷下诏,“封堵北流,迫黄河归故道”。十月,许家港决堤,北流复通。
嘚!白忙活一场。
赈济、灾民、良善人家......同样的剧情再次上演。
但,一次“小小的”失败又岂能让赵、王组合屈服!熙宁四年四月,二人组再次下诏,“闭北流,导河东行”。
当时王大卫一行人刚离开汴梁,走陆路去秦州。幸亏没走水路,否则能走到哪儿可就没人能说得准了。
六月完工,七月决堤......
接连两次失败,搁一般人也就怂了。但赵顼和王安石是一般人吗?今年,又有消息传出:还要搞,而且,还是要“堵北流”。只不过这次具体要怎么折腾暂时还没定下来。
真是太特么执着了。
为啥呢?按照前两次诏书的字面意思,是因为北流占据大片耕田,如果能堵住北流,那这些耕田就能重新启用。增加鸡的屁。
司马光说“天下财货自有定数......”。嘿!那我堵住北流,这多出来的,还是“定数”吗?
不过,诏书这种东西向来都很玄妙。同样的文字,在不同的人看来就能产生出不同的理解。汉语言文学,当真博大精深。
王大卫的小伙伴们的理解是:王安石家肯定在“北流”地区买地了。即便在熙宁二年之前没买,那如今也该买了不少。而且,买得比他们都便宜,因为他们的消息都是二手的,有延迟。
好吧!王大卫也不知道该如何评价。这个命题不可证伪,不在科学范畴之内。良善人家都有白手套,甚至,白手套还有二级白手套。查不清楚的。
但王大卫“学识渊博”,也搬出了一套“理解”:
北流直抵宋辽边界,有巨大的军事用途。虽然辽军精锐都是跑马的汉子,一点儿都不擅长水战,但他们可以精骑走岸边,辎重和粮草坐船,一路跟随。这可比陆路运输强太多了。
陆路运输,十石粮食能送进战兵肚子的也就两、三石,其余的都被辎重兵和骡马吃掉了。而走水路,这个比例完全可以调过来。水战不行又不代表不能划船。
宋辽之间最后一次大战,地点在澶州。结果是辽军收钱、退兵。
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有很多,诸如:黄河天堑;宋真宗御驾亲征;辽军主帅萧达凛稀里糊涂地阵亡......
但另外一条也不容忽视。辽军速度太快,一头扎到黄河边,后路还没来得及清扫干净,溃散的河北宋军重新集结,袭扰粮道。
如果当时就有北流,结果恐将完全不同。
这套“理解”相当唬人,王大卫的小伙伴们都觉得很有道理。
除了,王厚。
王厚认为行不通。黄河北流极其不靠谱,连大宋人都摸不准她什么时候决口,在哪儿决口,更何况辽人。
而且,大宋处于上游。就算这么多年下来大宋一直驯服不了黄河,但让她狂躁、泛滥,那还是很有把握的。
辽军主帅但凡正经一点,都不敢这么干,这属于严重的军事冒险,除非他是魏延转世。兵法云: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