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书轩www.hbcjlp.com

繁体版 简体版
聚书轩 > 军史小说 > 且隋 > 第300章 归去

第300章 归去(1 / 2)

 推荐阅读: 福星萌宝,仙女娘亲帅炸天 没有修仙天赋的我只能重拾武道 逆袭大山村:饥荒时代的商业神话 盗墓:齐家的小神棍会养鬼 华妃取代纯元,成皇帝唯一朱砂痣 穿越七零嫁兵王,带着空间成首富 一胎二宝:领着妈咪砸亲爹婚车 无言之症 七神给我当店员 初恋校花,怀了龙凤胎后恋情曝光
最新网址:www.hbcjlp.com

在灰影的暗中操作下,一具身材与李世民相仿、经过特殊处理以致面目模糊难辨、穿着李世民被擒时那身破损战袍与盔甲的尸体,被“意外”地发现于清理战场时的某处废墟之中。

经过几名被俘的、神志尚清的唐军旧将仔细“辨认”,以及“严密”的文书核对,官方记录上,秦王李世民已然“伏诛”。

而真正的李世民,则在极度保密的状态下,被灌下药物,伪装成病重囚犯,经由灰影控制的秘密渠道,悄然转移出关中。

他的最终归宿与目的地,将是哪里呢?

或许是无名之地,或许要远方大陆。

谁在乎呢?

风行水脉,居于佛台。

相托三才,易出奇伟。

天下之大,有的是好地方,先磨磨性子再说。

在死亡和混乱横行的大兴城,消失几个人、甚至是关键的人,也不是那么不容易办到的事情。

比如,李二的妻,观音婢,长孙无垢;李二的子,襁褓中的李高明。

本来,作为铁定的钦犯家眷,依律本应被没入宫中为奴,或流放至边陲苦寒之地。

但是,杨子灿是谁呢?

不说,这姑娘是当年阿布在初次踏入中原时的跟屁虫、迷妹、小尾巴,那点懵懂的爱意、崇拜的情谊……虽已如烟云散去,但也是在杨子灿心中留下了一丝丝痕迹。

加之,长孙无忌,现在还是阿布粟末地政权中的重要一子,也不可慎重处理。

当然,人家的老娘,也是长居杨柳湖呢。

于公于私,恻隐之心是必然的。

在他的暗中干预下,关于长孙家这一系的相关文书,皆被做了恰当的技术处理。

长孙氏和孩子,都没被列入处决或重刑名单之中,反而和李二一起,出现在战乱、饥饿和时疫的亡故名单之中,且证据确凿。

实际上的观音婢和孩子,已经被先行秘密安置于天水郡的麦积山下的净念寺之中。

此寺,却有些来头。

最早叫无忧寺, 由晋元帝司马睿赐名;十六国时期,被后秦太祖姚苌将其改为石岩寺。

西魏大统元年,重修寺宇,四年后魏文帝皇后乙弗氏到此出家为尼,遂改名为麦子庵。

隋仁寿元年,文帝杨坚敕葬舍利于麦积山,遂赐改为净念寺。

目前,净念寺的主持正是阿布的故人——陈玄奘。

所以,在此安置观音婢母子,也是妥帖之处。

名义上,却是因战乱的失家之可怜人,无处可归,刚好携带襁褓幼子来此带发修行,青灯古卷,了此残生。

当然她和孩子,也可预见地将永远与外界隔绝,这是杨子灿目前能为这位故人争取到的最好的结果。

在寂静中保全性命,却也永远失去了自由与未来。

其他反王及党羽,包括他们的家眷,就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

李渊、李密、王世充、刘武周、罗艺等主要反王,连同他们被擒获的核心家眷、子嗣、以及窦建德残部中被明确指认的核心党羽、以及早已“迷途知返”的西秦霸王薛举等,被严格依照帝国司法程序,登记造册,戴上重枷镣铐,由最精锐的隋军府兵分批次、定路线,武装押解,前往东都洛阳。

他们,将面临刑部、大理寺、御史台三司的联合公审,其罪证将被公开示众,最终依照《大隋律》明正典刑,公开处决,以儆效尤。

其家族势力,也将被连根拔起,数百年的积累被抄没充公,亲族流放。这个过程,杨子灿绝不会,也绝不能以任何形式插手干预。

这是维护新生帝国法律权威、彻底震慑所有潜在不安定因素、并以此为契机重新分配社会资源的关键步骤。

任何“法外开恩”都将导致前功尽弃,使“除石”大计的效果大打折扣。

鬼谷道,变得更加神秘莫测。

同其千年来的作风一样,鬼谷道核心力量,尤其是七长老玄幽子及其最得力的亲传门徒,在城破前的最后时刻,人间蒸发般。

显然,他们利用其经营多年的、错综复杂的隐秘通道和诡异的遁术,成功地消失在了所有人的视野之中,摆脱了白鹭寺暗探与灰影系统的联合搜捕。

他们仿佛从未存在过,只留下那些被“夺舍”后如同空壳的反王,以及大兴城内一段关于意识控制、集体人格的诡异传说在暗中流传。

鬼谷道,这个如同历史阴影般的组织,并未被此番浩劫根除,他们如同潜伏在帝国肌体深处的病毒,暂时隐匿了形迹,必然在等待着下一个合适的时机,再次伸出其操控命运的触手。

白鹭寺的内外侯官系统,在这场波及全国的动乱和最后的大兴围城中也损失不小,许多暗桩暴露或失去联系。

但他们同样借此混乱机会,进一步渗透和加强了对新收复地区的监控网络。

那个始终隐藏在幕后的、身份成谜的“无面”,其眼线如同无形的蛛网,遍布朝野,自然也牢牢地注视着杨子灿的一举一动,包括他如何处理这些钦犯,如何安排善后。

杨子灿对此心知肚明,尽管他此刻权倾朝野,功高盖世,但他始终牢记自己的身份。

他是帝国的臣子,是皇帝手中的刀。

任何可能引起猜忌的、超越权限的行为,都可能带来灭顶之灾。

他必须时刻谨言慎行,如履薄冰,在推进“除石”后续事宜的同时,小心翼翼地维持着与洛阳朝廷、与幼帝杨侑、以及与那些依旧强大的保守势力之间的微妙平衡。

大规模的清理和改造工作,迅速而有序地展开。

数以万计的尸体被集中起来,深埋于城外数个巨大的“万人冢”,或是在远离水源的地方进行大规模焚化,以防疫病蔓延。

残存的、经过严格甄别的百姓,被登记户籍,部分强制迁移至人口因战乱锐减的洛阳周边郡县,或是帝国新开拓的疆域进行屯垦。

按照既定的宏伟蓝图,皇宫的核心建筑群、太庙、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中央官署、以及诸如大雁塔、曲江池等具有重要历史与文化意义的古迹被精心保留下来,并进行系统的修缮。

而城内大量的普通民宅、废墟、以及被认为代表了旧时代腐朽秩序的坊墙等,则被有计划地拆除。

土地被平整,淤塞多年的龙首渠、清明渠等城市水系被重新疏通拓宽,大片区域被规划为林地、公共园圃和未来博物院的展区……

一座崭新的、功能与意义截然不同的“华夏历史博物院”,正在这片饱经创伤的土地上孕育生长。

它,将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向后世子孙冷静地展示权力、人性与文明的复杂面相。

大兴城的清理与改造工程,如火如荼地进行。

各方势力人物的命运,相继尘埃落定。

此时,一则石破天惊、足以震动整个帝国乃至周边藩属的消息,终于从东都洛阳,以最正式、最快速的诏书形式,明发天下,公告四海:

大行皇帝、前太上皇杨广,因多年操劳国事,积劳成疾,久病不治,已于数月前,龙驭上宾,崩于洛阳宫中!享年五十有二,谥号为明。

诏书中明确解释,此前之所以秘不发丧,乃因大兴城尚未克复,反王联盟兵临城下,为稳定大局,迷惑敌军,避免朝野震荡,不得已而行此权宜之计。

如今逆氛已靖,天下砥定,故依制公布,举国哀悼。

这道由中书舍人韦津精心草拟的哀诏,以沉痛的笔触回顾了杨广在位十六年间的诸多功绩。

诏书中,重点突出了营建东都、贯通南北运河、创立科举取士、修订《大业律》、经营西域、震慑突厥等“文治武功”。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