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杀朝廷大员,这是必死之罪。
事情已成无解之局,进退皆死。
李佑手下的人,劝他搏一搏,起兵反抗,或者还有万一的生路。
李佑本无大才,至此再无退路之下,竟然在国泰民安,蒸蒸日上的贞观之朝,在李世民安坐长安城中时,起兵反抗了。
真是让人难以置信。
但这次起兵,就是瞎扯,甚至还比不上一场规模大点的过家家的游戏。
李佑正式征召城中十五岁以上的男子为兵,并且驱使百姓入城修缮器具,并开始建立百官。
竟然真有人敢造反,还是自己这个不成器的儿子。
李世民虽然知道李佑无能为力,但在战术上却高度重视他。
杀鸡用牛刀,李世民派出兵部尚书李(世)绩为帅,发九州兵士,前往讨平叛乱。
李世民知道李佑命运已定,但父子连心,即使贵为皇帝,又怎能忘情?
他流着泪,亲自写下一封给李佑的诏书。
李世民痛心疾首地骂道:“吾常诫汝勿近小人,正为此也。……背礼违义,天地所不容;弃父逃君,人神所共怒。往是吾子,今为国仇。”
最后,李世民哀莫大于心死地说:“汝生为贼臣,死为逆鬼。……吾所以上惭皇天,下愧后土,”
该来的还是要来的。
李佑的情况非常不妙。
城内居民知其必败,为避免玉石俱焚,每天都有很多人即使抛妻弃子,也要独自逃出城去。
而李佑征召周围郡县之兵,也一无所获。
这足以证明李佑还没有开始,他内部的士气就已经分崩离析。
但李佑似乎得过且过,盲目自信。
他天天和燕弘亮等人聚会宴乐,以为一切尽在掌握,或者在某种程度上,他们也认为,今朝有酒今朝醉,明天,谁知道明天有什么,或者明天还会不会来?
燕弘亮大言不惭地说:“不须忧也!右手持酒啖,左手刀拂之。”
这种充满豪情和自信,足以让人麻醉的话语,让宴会众人开怀大笑。
但事实就是事实,齐王李佑的日子很快就到头了。
堡垒先从内部破。
他府内有一个叫杜行敏的兵曹,不愿意和李佑一起赴死,便想戴罪立功,捉拿李佑。
这个计划,得到了他的部下,还有所有没有参与军民的大力赞同。
事不宜迟,当天夜里,杜行敏就率兵围攻李佑的齐王府。
诛杀完府外的李佑死党后,李佑和燕弘信等率甲兵困守一隅,杜行敏强攻半天时间,竟然被拒之门外。
但这只是李佑的回光返照而已,僵持之下,杜行敏失去耐心。
他准备强攻,也是火攻。
为了避免伤亡,他对李佑展开了心理攻势,杜行敏等人在外面正言厉色地说:“昔为帝子,今乃国贼。(杜)行敏为国讨贼,更无所顾,王不速降,当为煨烬。”
李佑看到屋外如山般堆积的薪柴,只能长叹一声。
李绩大军未动,李佑的叛乱就被扫平。
李佑降,被执送长安,赐死于内侍省。
李世民并没有扩大打击范围,除了李佑的核心党羽四十四人被诛以外,其余参与叛乱者,都赦而不问。
李世民老于政治,李佑谋反虽然被轻易镇压,但难保朝廷之中,没有李佑的党羽。
除恶务尽。
李世民开始追查朝廷中和李佑相勾连的疑犯。
但结果却让李世民痛心疾首,无法接受。
这一场无法理喻,不可思议的李佑之叛,牵出了另一宗惊天大案。
那就是太子李承乾的谋反案。
李承乾府中有一个刺客和齐王李佑谋反有关连,他就是纥干承基。
李世民顺藤摸瓜,把纥干承基抓出来了。
但他为了活命,在狱中提供了一条足以震动朝野,颠覆天下的消息:李承乾要谋反。
在那一瞬间,李世民觉得天都要塌了。
但生活要继续,他只能,也必须直面这鲜血淋漓的悲惨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