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有空闲,多看看四书五经。”最后,李国辅指点道。
姜桓若有所思地点头。
四书五经是他最早看的书,可以说“倒背如流”也不为过。
到了举人,就基本上所有东西都要考了,除了圣贤文章,亚圣注章,就连大儒名篇也算在内。
四书里孟子最难,论语地位最高,记载是孔子和他弟子言行。
自五四运动喊起‘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来,孔子地位在姜桓这样八零后眼底,已是史书上随便一老头差不多。但在现在这时代,夫子可是读书人的精神领袖,尊为至圣先师。
读论语里最有名即是满篇,子曰。
子是对老师尊称,论语成书于曾子门人,所以整篇里即孔,曾二人以子称呼。
从这几位传下道统,至今已有千年,但是儒学兴盛的就有八百年。
这其中,科举三五百年,有多少题,多少考法?
光四书,延伸出去,墨义断章,经文注释,大儒注解,这就无穷无尽,还只是小题。
考到策问,言之有物者难,文章和国情一致者更难,即使一模一样的考题,出题时间不同,录取的考卷都会不一样!
光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一句,便有“唯”和“卫”两种读音的解法,圣贤文章又尚精简,其中衍生出来的异议,又几何穷尽?
“你要治四书五经,老夫倒是不建议你直接看圣贤文章。”李国辅又说道。
姜桓疑惑:“这是为何,不是说文从直中解,若是不从圣贤文章中悟出的道理,岂非偏离圣贤本意?”
李国辅斥责:“何其愚昧也!考官若是任凭发挥,一千人便有一千解,这叫朝廷如何改卷?必然是从大儒注释中出发来改卷!”
姜桓恍然大悟,原来古人考卷也是这般,要先搞出标准答案来,才能标准化考试!
姜桓问道:“那学生应该如何是好?”
李国辅道:“不急,先给你捋一捋,眼下士子所用尚书注释,采自太康年间所编的《五经四书大全》,而《五经四书大全》以朱子弟子《蔡氏所集传》为主,但书集传中颇有错漏,后人又《蔡传订误》,《尚书蔡氏传正误》,《蔡传辨疑》等书递相诘难,我八岁治尚书,承业师指点,年长后又博采群家,向治名家讨教,总算有一些私人浅见。这些与《书集传》上颇有出入,我会将数经并列,说其出入……”
姜桓顿时目瞪口呆,这一列就是几千本书!
随即姜桓又摇摇头,幸好自己有过目不忘,否则如何看得完这么多书?
虽说自己在太子府上上学十几天就看了三百册书,可那多是游记,文集,那好歹是有意思的玩意,勉强看得下去。
可要是换成四书五经?
呵呵,不好意思,看每一本都想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