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之怒,非同小可,纣王的气不行,左看看,右看看,又往旁边妲己看了一眼,就这一眼,怒目而视,把妲己吓的半死。
这事说到底,起因都是妲己,而且单凭妲己一人之言,可全信?况且不仅仅是伯邑考一人咒骂,那满朝的文武那个不是心存怨怼?而且最重要的是,此事为女子不忠,伯邑考保养俊美,帝王之相更甚,而纣王长相粗俗,这一点之上更是戳了纣王的心腹。
妲己虽然身为狐狸,但是领的是女娲的法旨,霍乱的是成汤的天下,这纣王虽然无道,但是他乃帝王,帝王之言,一言九鼎,如若说上一言半语,身为人身还是不惧,但是妲己身为妖身,怎么能不怕?
妲己想到此处,起身,走到王前,飘飘下拜,口称大王:“大王,伯邑考轻薄臣妾,实属他之罪过,奈何此事也是臣妾想将伯邑考的琴技永留王下之罪过,况满朝的文武也必然不服臣妾为后,如若如此,也请大王赐臣妾三尺白绫,臣妾愿以死明志?”说完此翻话语,连连催动迷人法术,眉宇间泪水轻啼,真真让人怜惜,更何况富有四海之帝王?
纣王心软,说道:“爱妃,你这是何意?错在他,而非你也,朕亦是恨他,怨他,怒他……”话声慢慢柔和,而此时纣王也离席去抱妲己,妲己被抱入席,在纣王怀中哭了好一会儿。
纣王心中之怒算是消了,但是身为帝王自然多疑虑,妲己也知道等到事情结束以后,纣王心中依旧会存在一丝芥蒂,得另使手段。
就在此时,黄门关来报,请王驾圣旨。伯邑考何种刑罚,何种罪名!也算是怕大王反悔而走的程序。
纣王忙着哄妲己,轻描淡写说道:“刺王杀驾,推下虿盆……”
妲己一边抽泣,一边说道:“大王,请暂缓行刑,臣妾有方,管教姬氏一族,原形毕露!”
其实我不想写很多没有用的东西,包括书中原文的一些东西,那些东西原文就有,大家翻看就知道其中的事情,要讲就要讲一些没见过,而且没听说过的东西,然后结合原文,这才是我想书写的东西。
灵珠转世,已经完事了,接下来要讲的就是西岐救主,那就得从周文王姬昌如何被纣王诓入朝歌说起。
讲的是妲己陷害了姜皇后,殷郊、殷洪被广成子、赤精子救走之后,老丞相商容觐见,一头撞死金殿之上,后又炮烙了赵启。东伯候姜桓楚乃原皇后亲爹,女儿惨死姜桓楚必然造反,急招费仲,费仲出的主意,要将四大诸侯都诓进城中,枭首号令,四大诸侯一死,余下的小诸侯自然成不了什么气候,汤王江山可保。
天使官,一路风尘将纣王旨意下达下去。姬昌领命。
这里不得不提一笔的是,当时的人民在属于封建社会,人民信奉的就是君是君,臣是臣,君让臣死,臣需尽忠的言论。这种东西依然入骨三分。各位看官,细想,如若反叛,汤王百年的沉淀不是小数,自己兵寡将少,早晚有一天兵破城池,那时候不要说自己的家小,就是整个地区的人都可能被屠戮,人们也是怕。
姬昌此时有九十九个儿子,最得意的恐怕就是大儿子伯邑考,此子,几乎完全的继承了姬昌的所重视的特点,为人正直,孝顺。
姬昌在走之前就已经算准,自己有七年大难,但不至于损身而死,故此讲西岐,内托付于散宜生,外事脱于南宫适,而国政脱于伯邑考。
姬昌走后,伯邑考不敢忘了父亲走的时候的嘱托,同样励精图治治理西岐。
伯邑考是一个为人正直的人,这正直的人,那就是有一个缺点,就是不会走弯路,对于自己来说,很多的时候,该怎样就该怎样,丝毫不懂变通,而且有些刚愎自用。这样的人不可谓不好,但是太过死板。
与之相反的,就是大夫散宜生,这散宜生,天生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