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唐俭在太原时,看到隋朝政局混乱,也劝李氏父子为天下而战。李渊攻占长安后,唐俭因战功被授予晋昌郡公。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唐俭曾找到李渊,劝他起义。唐俭用自己的智慧,为李渊谋划了征服世界的大计,并制定了一个绝妙的计划,要打垮南方的土匪,到北方去,到突厥人那里去,然后攻占关中。
至于唐俭的计划,李渊没有问他是否可以。李渊还在等李世民“催”他和“逼”他。唐俭的墓志铭揭示了历史的真相。李渊对唐俭的计划表现出非常积极的态度。据墓志铭记载,“太武皇帝(李渊)发号晋阳(太原),公之戾止,若合符契,以石投水,百中之策无遗;言听计从,千里只胜斯决”。
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李渊完全接受了唐俭的计划,没有像历史书中那样犹豫。同时,李渊还把唐俭比作自己的张良,拜他为将军,加上正仪大夫,直接把唐俭变成自己的知己。因此,李渊起兵实际从唐俭献计时已经定好了,根本不需要李世民施展美人计。
在两本唐书中,唐俭首先向李世民陈述了李渊起义的原因,然后李世民转达了唐俭的意见。然而,在墓志铭中,唐俭先是向李渊提出了自己的计划,然后又和李世民商量一起起义。很明显,李世民篡改了史料,把自己而不是父亲李渊放在太原军队的中心。实际上,真正在太原军队中起领导作用的是李渊,而不是李世民。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多次试图篡改史料,贬低父亲李渊、大哥李建成征服天下的功绩。比如,李世民多次强迫房玄龄看《唐人生活笔记》。在后来的历史研究中,李世民屡次诋毁父兄。李渊曾经是一代人的领袖,被描绘成一个优柔寡断的傀儡,只能依靠李世民打仗。随着大量文献和考古资料的发掘,李渊的形象逐渐丰富起来。
相应的李世民篡改史书,美化自己的事实也出现在人们眼前。
有些人老是爱用名人对李世民的评价来反驳这些,但你也不想想,你所说的那些名人都是1978年以前的名人,他们不知道以后考古发生的事情。
再说一个考古发现,2013年西安警方破获了一起倒卖文物的大案件,在这一案件中,所收取的文物中发现了一块墓志,上面刻着“大唐故隐太子妃郑氏墓志铭并序”。在贞观16年时,李世民将李建成追赠为隐太子,由此就便可以知道隐太子妃郑氏也就是当年的太子妃,关于太子妃当年的一切与当年的惨案,在1000多年后终于被揭晓。
根据墓志上面的记载得知,太子妃名叫郑观音,因为在当时唐朝非常崇拜佛教,所以专家推测,郑观音很有可能不是太子妃的原名,专家又联想到太子妃的经历,或许在李建成死了之后,她给自己改了名字。太子妃姓郑是真实的,在当时郑氏家族是一个名门贵族,根据有关历史记载推测,郑观音应该是出自北朝时期的高官。所以郑观音从小家庭环境就比较优越,长相也比较貌美,也有着很高尚的品德,所记载的碑文以东汉马皇后和邓皇后之相比,由此便可以知道,郑观音有着母仪天下的风范。
郑观音的墓志是由唐朝皇家所制造的,所以在墓碑上对于血案的记录也没有详细的记载,只是简单的说了几句,但从一些细节上也能够看出当年李世民究竟有多么的残忍。根据有关历史资料记载得知,李建成在死之后,他的5个儿子也都被全部杀害掉,但他这5个儿子到底有多大我们之前不知道,现在我们才知道最小的只有三岁。根据郑观音墓志上所记载的,李建成的第2个女儿,在4岁的时候就丧失了父亲,由此便可以知道,他其他5个子女年龄也不过如此,李世民为了斩草除根,连三岁的孩子都不放过,真的是让人恨得咬牙切齿。
这还是郑家当时作为八大家之一,很有势力,这才算保全了郑观音及其女儿们的性命。
这些都隐藏在历史阴暗处,史书是不会说明的!